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中,使用了稱為滴畫的技術來構造纏結的細絲。他使用的房屋油漆比傳統的油漆要薄得多,然後用各種工具將其滴到平放在地板上的畫布上,包括棍棒,注射器,甚至油漆罐。儘管波洛克不是20世紀唯一使用滴畫的藝術家,但他的創作方法和所產生的獨特特徵不僅吸引了藝術史學家,而且也吸引了科學家。在最近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墨西哥和美國的一群物理學家觀察了這位藝術家著名的滴液。他們想了解他的作品是如何創作的,並利用物理學來捕捉他的獨特風格。
Jackson Pollock(1948)作品〈第14號:灰色〉的局部(右下)示意圖。©2019 Palacios
傑克遜·波洛克親自描述了該技術。他將畫布水平放置,並以可控的範圍中倒上漆料。為了調節塗料的流動,他有時使用某些工具(棍棒,刀或刷子)、有時直接從罐子中倒出、有時還使用了注射器。使顏料產生了粘性的流體細絲,並讓顏料在畫布上方「有節奏地運動」時將其鋪在畫布上。據信,波洛克在1936年由墨西哥壁畫家大衛·阿爾法羅·西奎羅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在紐約組織的一個實驗繪畫工作室的影響下,開發了這項技術。有趣的是,Siqueiros還開發了「意外繪畫」技法,科學家Zetina 等人最近也對其進行了分析。
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Getty Images
他們使用流體動力學分析了波洛克的繪畫技術,流體動力學是探索液體和氣體如何運動的物理學分支。為此,他們觀看了畫家在工作中的電影,測量了他的手部速度,油漆滴落的高度以及間接離開油漆工具的流體的流速,然後在實驗室中對其進行了創作工法上的重建。
(A)在畫布上移動時波洛克繪畫的側視圖。顯示了從影片中測得的兩個量「U hand」和「H」;(B)波洛克在透明玻璃板上繪畫。圖為漢斯·納姆斯(Hans Namuth)拍攝的紀錄片之示意圖複製品。©2019 Palacios
研究人員隨後使用補充實驗繪製了繪畫參數的相空間:注射泵將油漆沉積到移動的畫布上。特別是,他們研究了哪些情況導致盤繞不穩定性,並使噴出的油漆離開注射器後會自身翻倍,從而在畫布上形成捲曲。Pollock的繪畫動作幾乎完全避免了與線圈不穩定性相關的參數範圍,而是生成了直線。繪畫中的曲線來自藝術家的故意運動。
「像大多數畫家一樣,傑克遜·波洛克經歷了漫長的實驗過程,以完善自己的技術,」資深研究作者,布朗工程學院教授羅伯托·澤尼特(Roberto Zenit)說。「我們試圖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波洛克為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執行繪畫而得出的結論。我們在本文中的主要發現是,波洛克的動作和繪畫的性質使得他避免了這種纏繞不穩定。」
澤尼特說:「我們一次改變一件事情,因此我們可以破譯這項技術的關鍵要素。」 「例如,我們可以改變注入塗料的高度,並保持速度恆定,以觀察情況如何改變。」
基於他的手速度,與畫布的維持距離以及所用油漆的厚度,Pollock能夠避免線圈不穩。研究人員將其與蜂蜜等其他濃稠液體進行了比較,這些液體往往會在堆積之前向上捲曲成堆。
波洛克繪畫行為的統計數據。©2019 Palacios
澤尼特說:「我們發現他以夠快的速度和夠低的高度移動了手,這樣就不會發生盤繞。」「很高興看到畫家確實使用了流體力學,即使他們可能不知道。」
Pollock的技術還避免了碎裂的不穩定性,因此油漆細絲保持了完整性,而不會在掉落到畫布上時破裂。在繪畫中認識到這樣的特徵可能對驗證波洛克的作品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