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上的「免洗餐具」消失了⋯⋯。試想這個議題,或許不會對太多人造成困擾,反而符合當代積極推動的環保政策與行動。不過,當曾經吃路邊小吃攤、節慶辦桌,熟悉的免洗食器真正消失、不被記得的那天來臨,會不會有群人興起一陣淡淡感慨與懷念?

這種憶曾經的故事不斷再發生,為了不留下太多遺憾,來自台灣的設計團隊 RE:LAB 自發性開啟了「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並攜手鶯歌窯燒老廠安達窯,一同加入計畫的研發。從免洗到免丟,共同以「陶」重塑熟悉的塑膠免洗餐具,製成可重複使用的食器,延續接地氣的台食文化記憶。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在文化消逝之前,用形狀延續記憶

提到台灣飲食文化的代表食器,會想到什麼呢?在「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中,RE:LAB 首發以 4 款經典的形狀,喚起大眾對免洗食器的想像。像是在拜拜、辦桌用來盛裝豐盛菜餚的粉紅龍鳳盤與塑膠碗,或是在古早味冰淇淋店仍可以看見的霧白色梅花杯,還有傳統豆漿店、麵食店必備的粉紅醬料碟,這 4 款形狀從一用即丟的塑膠製品,化作成堅固耐用的陶瓷製品,為不同家庭的餐桌打造全新的風景。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不僅要忠於原型,也要實用美麗。RE:LAB 分享,為此他們在計畫起頭,先與安達窯的二代接班人確定產品執行的可能性,接著透過大量的問卷搜集收斂一般大眾對於傳統免洗食器的回饋,從情感面與現實面探究陶瓷免洗食器之於現代的意義,最後一同與安達窯投入產品的研發。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而這對安達窯而言,也是很新鮮同時具備挑戰性的計畫,接手安達窯品牌的二代負責人孫盈馨分享,像是龍鳳塑膠盤這樣的印花,對現在同樣日趨式微的陶瓷工藝而言,要完整詮釋是十分考驗技術,為此他們找上陶瓷老師傅一起投入模具的修調,最終 4 款產品,褪去強烈的粉紅色,高度還原食器的原有形狀,並以羊脂白的釉料呈現在大家面前,於此更容易融入餐桌、彰顯出食材的美味。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走過受疫情影響的計劃延宕、橫跨過工序繁雜的開模考驗,「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歷經一段長時間的停緩與沈潛,終能在 2023 年順利將計畫完整呈現在大眾面前,投注大量精力與心血的 4 款經典陶瓷免洗食器:龍鳳盤、梅花杯、塑膠碗與醬料碟,也同步進行販售,詳細的購買資訊可以詢洽 RE:LAB 、安達窯或是島民集合的網站。

➀ 塑膠碗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裝滿還吃不飽,所以飯菜高出碗緣是必須。

➁ 梅花杯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高一點叫梅花杯,矮了些就是冰淇淋杯。

➂ 醬料碟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沾醬絕不能馬乎,老闆是否講究就看這一碟。

➃ 龍鳳盤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龍鳳呈祥,喜慶盛食,祝福自用都合適。

未來免洗餐具未必會消失,但屬於這個年代的形貌樣態必定會流逝,憑藉著「在熟悉的免洗食器消失前,留下台食文化的獨有形狀」這樣的單純念想,讓 RE:LAB 與安達窯一同攜手完成了富有意義的文化創新行動,也讓現代餐桌多了種懷舊選擇。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

免洗食器・形狀觀察計畫


圖片來源/RE:LAB、安達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