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想過藝術的白話文是什麼樣子呢?「2022 年臺中文創輔導計畫」以設計思考及生活美學為核心,發掘在地特色產業與工藝,讓文化成為帶動產業與生活升級之驅動引擎。這回以「工藝」為載體,透過當代語彙的紀錄與轉譯,爬梳傳統工藝、文化與日常的關係,其中4組工藝與設計的攜手合作下,看見自臺中在地孕育而生、更多元的可能性。

傳統工藝與生活息息相關,橫跨百年光陰,累積古老技法和先人智慧,體現為「用即是美」的生活工藝樣貌。在 2022 年臺中文創輔導計畫中,特別梳理臺中的漆木藝、木業及藺草編織的技藝與文史,透過與設計師合作的詮釋與轉譯,再一次將臺中原味的生活樣貌帶入當代生活。

臺中的漆木工藝可溯源至日治時期引進種植漆樹,設立工藝傳習所,受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大雪山和八仙山開設許多林場,提供漆藝和木藝所需的材料。極盛時期有超過 85% 的木工機械工廠與職人集中於臺中,是木產業極為重要的聚落。如果說臺中乘載一部臺灣的漆木藝、木業的發展史,一點也不為過。

細緻的漆藝木藝之美 隱藏於每個使用的日常

堅持臺灣傳統工法的樺泰漆器吳樹發老師,是目前將日治時代「蓬萊塗」技術完整展現的工藝家,也是此項技藝的文化資產保存者。新媒體藝術家闞凱宇則是透過設計運算及陶瓷 3D 打印,將白瓷陶土逐步累積而成器物。這兩位迸出的火花便是現代陶杯作品「元器」融入吳樹發老師的「蓬萊塗」,汲取臺中「山海屯城」的意象,將海線的金與銀融入器物胎體的壁紋上,增添海平面爍光粼動的海浪波紋,延續虛與實的對比。數位特徵和臺中地理文化視覺轉換,讓數位工藝與傳統漆藝透過轉譯的連結,帶來全新樣貌。

品飲茶具的品味之外,小酌的怡情自然也是不可少!不同於一般剛硬的開瓶器,由承襲 45 年木業代工經驗的「fünwood 方木」,與竅門設計王俊隆合作開發的《紅酒開瓶器》更顯圓潤可愛,包覆著工藝文化與手感溫度。使用木合金打造,克服不同材質的密度、收縮比及含水率不同的問題,將核桃機的結構轉化,讓木的溫潤與飽滿以連續弧面構成,結合金屬特點,在拔起軟木塞時更穩定。不僅使用上更加便利,設計美感也具有強烈的居家裝飾之用。

同樣由王俊隆設計師與后里「木匠兄妹木工房」共同合作《鋼琴造型手機擴音座》。木匠兄妹亦為木材加工廠接班,將常用於日式拉門、屏風或窗花的組子欄間木藝保留,並注入新的設計能量。《鋼琴造型手機擴音座》結合臺中爵士音樂元素為主題,截取爵士即興演奏概念,只要架上手機,不需插電、也無需藍芽,藉由琴箱共振原理產生共鳴,透過間隔柵欄流洩,加強擴音力道也圓潤聲音線條,創造生活的旋律。

交織海風及手感的溫度 裝載跨世代時尚的共嗚

一根藺草織起的文化和歷史,集結了環境與文化記憶。早期臺中海線家家戶戶種植藺草,婦女們手不離草地編織,堅韌地織出藺草香的故事。日治時期藺織品外銷中國和日本,佔臺灣特產出口的第三位,僅次於糖和米。在「藺編背袋包TB(Tote Bag)」與「藺編背袋包MB (Mini Bag)」就可找到透過設計訴說關於三代傳承的故事。

《藺編背帶包TB 》、《藺編背帶包MB 》將藺草編織結合麂皮絨,演繹藺編工藝的新姿態。

圖片提供/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來自大甲超過七十餘年的編織品牌「溪泉」與跨足設計、工藝、裝置與策展的年輕團隊「本質創作室」劉開平,將藺草編織結合珍珠白和赤香膚色的麂皮絨,織帶縱橫交錯的鏤空花紋體現編織巧藝,也融入具溪泉意象的「藺草編水波紋」和經典的「藺草編網花紋」。通過異材質的創新演繹,帶出藺編工藝的新姿態,在繁複與高工價的編織產業中,拿出恰當的成本兼具高質感的呈現。

一件好的文創商品是能與土地、文化、物產,都有着深厚的脈絡連結,當傳統工藝轉譯成當代生活的樣貌,僅存難得的工藝手法經由設計創意,形塑為具特色的商品與品牌,展現新舊融合的在地文化。2022 年臺中文創輔導計畫帶來了 4 件結合設計、在地工藝與風格的精湛創作、並且透過集結市府 17 個局會推動成果展覽的形式,在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舊軌月台上展出別開生面的臺中文創大匯集。這樣的在地能量不會止息,將會持續創造文化創意的在地價值!

工藝培力.創意轉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扮演跨域協作的媒合角色,協助在地工藝師與設計師搭起橋樑,開啟跨界發展與傳承創新的多元應用,在工藝、文創及跨域共創中,有更多發展可能的啟發!讓歷史記憶得以延續,文化內涵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