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东德艺术终于迎来它的时刻诺柏•瓦根布莱特,《出发 Aufbruch》,1990,布面油画,181.0 x 132.0 cm。图/取自VG图片艺术

年轻的男女被淹没在干枯、碎裂的地面下。只有他们的手跟脸是可见的;他们似乎正试着让自己逃离这里。

这幅由艺术家诺柏•瓦根布莱特(Norbert Wagenbrett, 1954.7-)绘制于1990年的作品《Aufbruch》(出发 ),是莱比锡美术馆纪念柏林围墙倒塌30周年的展览「临界点(Point of No Return)」中展出的作品之一。距离美术馆仅几百码的一座教堂,曾是企图改变东德(德意志民主党共和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的一群政治运动分子、于1989年开始定期聚会的地点。「临」展号称是关于东德艺术的迄今为止最大的艺术展,包括100多位艺术家的300件作品,其中不乏当时反对共产党政权的异议分子。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出现了许多关于柏林围墙倒塌的多种观点。不同于平常伴随着官方周年庆典的烟火秀和自我祝贺的演讲,对于这段历史的纪念几乎是沉重而忧郁的。诸如Wagenbrett的《Aufbruch》的这般作品,都提醒人们东德这段危险、焦虑和动荡的时代。地面上的两位年轻人并没有经历光荣的重生,而是处在危险与痛苦之中。

临界点:东德艺术终于迎来它的时刻多利思•齐格勒,《伟大的通道》,1989,布面油画,195 X 350 cm。图/取自VG图片艺术

1989年以后,许多东德国有企业被出售给西德公司并接管(或关闭);许多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也从西德获得了新的领导者。老年东德人对这些被忽视的侮辱感持续不满 – 这种感觉是,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一个国家不只从地图上消失,它原本的人民甚至也被排除在外。策展人之一的保罗凯撒(Paul Kaiser)说,「在柏林围墙倒塌30年后,在泛德语境内对东德艺术进行分类的过程仍然存在冲突和不完整」。他补充道,此次展览是「将东德艺术史融入德国艺术史重要的一步」。

1989年之后,东德艺术经常被西方视为极权主义政权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下,艺术自由受到严重限制。 1990年,在一场被称为「圣像破坏运动」或「图像争夺」的辩论中,与杰贺.李西特(Gerhard Richter)同样名列为最畅销的德国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在一次杂志采访中说,东德(GDR)没有艺术家,「因为可以画画的人都离开了」。

临界点:东德艺术终于迎来它的时刻Wasja Götze,《可爱的墙》,1988,油画于硬质纤维板,92x123cm。图/取自德国莱比锡现代美术馆

展览标题中的「临界点」,是1989年11月9日,当时东德人群突破了柏林围墙。展览更探讨了策展人凯撒所谓的「墙上的裂缝」,这种裂缝始于1980年代初期。 东德政权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拒绝前卫艺术,将抽象或表现主义艺术视为「颓废」、「形式主义」或「修正主义」的艺术。但从70年代开始,它逐渐放松对创意活动的控制。

「柏林围墙倒塌不是艺术家的瞬间变化; 这是一个过程的象征性高潮,」凯撒说。「它是一种势头,一种赢回艺术自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