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4/12 BEST100 特刊|未來將留給觸動人心的

觸動人心的作品有什麼樣的「共通性」?這些觸動人心的關鍵又是如何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讓我們看見世界美好、破碎、引頸期盼卻也令人心碎的一面?本單元邀請五位資深推薦家,以「我們在作品裡淚眼婆娑的時刻」為題,一起從他們的視角讀小說、聽音樂、看電影、逛展覽!

近期最令你感到熱淚盈眶的作品?

01 電影《親愛的陌生人 All of Us Strangers》

搭配情境:離鄉背井的朋友們思念父母的夜晚。

推薦者|無影無蹤
臉書粉專「無影無蹤」經營者;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策展人。

我們在作品裡淚眼婆娑的時刻

All of Us Strangers

插畫/Xin ©Shopping Design

《親愛的陌生人》改編自山田太一著有的《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1987),初次與這個故事相遇,是隔年問世的同名電影改編,在擅長奇幻風格的大林宣彥的執導之下,電影顯得妖氣十足。劇中,一名失意劇作家偶然重遇 28 年前因車禍過世的雙親亡魂,由於從中得到撫慰,他不斷地重新造訪他們,卻使得自己的身體愈發虛弱。

曾以《45年》(2015)征服我心的英國導演安德魯.海格撇除了原作的靈異面向,讓這個帶有奇幻設定的故事顯得寫實萬分,並做出了一個極具現代性的調整:將這位不斷重訪亡親的主人翁設定成一位男同志。能見到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固然欣喜,但否能接受自己長大的兒子是一名同性戀者呢?在現實生活中亦公開出櫃的男星安德魯.史考特將這段糾結的情感詮釋得絲絲入扣,一場與亡父的和解戲,尤其令人動容。也令人不禁揣想,如果現在的我能與年輕時的父母對話,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不過與原作最大差異在於,原作似在暗示我們沉浸在虛幻之中是極其危險的,今次改編卻淡化了這種訓教感,彷彿是在溫柔地安撫著觀眾,如果這種虛幻的歸屬足以作為一個暫時的逃避,那又有什麼關係?而這種打開一扇門,回到過去,引領我們哭、引領我們笑的魔法,不也是電影的一種隱喻嗎?

《親愛的陌生人 All of Us Strangers》
導演:Andrew Haigh
編劇:Andrew Haigh
製作單位:Film4 製片、勝圖娛樂、藍圖影業

02 棺材工廠博物館(the Coffin Works)

搭配情境:一個人在異地想家的夜晚。

推薦者|王欣翮 Elanor Wang
MA History of Art and Archaeology, SOAS。關注派對、藝術史、文化研究與博物館,但花在足球和賽車的時間比藝術多一點。

我們在作品裡淚眼婆娑的時刻

棺材博物館

插畫/Xin ©Shopping Design

棺材工廠博物館(the Coffin Works) 儘管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伯明翰近幾十年卻面臨製造業外移,所留下的空廠房或閒置、或轉為他用,棺材工廠博物館便是後者的典範案例。

前身為 1894 年成立的紐曼兄弟棺材工廠,聚集了伯明翰精湛的手工業人才,生產棺材與相關裝飾品,銷售遍及歐洲,客戶也從早夭的孩童一路到王宮貴族,並在 20 世紀末結束營業時原址保留成為博物館。

如今,博物館鉅細彌遺保留原先工廠內的瓦斯動力設備、車床、鑄造、電鍍和裁縫工坊,並由退休員工持續維修機器使其得以運行。原址保留為觀眾創造出一個得天獨厚的沈浸式觀展體驗,當工具和商品靜靜地擺在檯面,甚至沒有任何壓克力罩阻隔,彷彿員工們只是午休期間暫時離開,亦隨時都會回到現場。觀眾循著導覽志工的腳步穿梭,聽其講解策展團隊的田調訪查,以及工廠員工與家屬的口述,當年的勞動環境躍然而生。

走進博物館時,那撲面而來屬於工廠的獨特氣味瞬間將我的意識拉回台中老家經營六十多年的布料工廠。隨著粉塵引發的鼻尖騷動、散置層架的貿易資料,以及陽光穿透玻璃大窗落在工作檯的暖色,不只將伯明翰與台中兩個相隔近萬公里的城市串起,也重疊了兩地的勞動場景,以及勞動者隨著社會變遷逐漸走進歷史的凋零,這一切都讓在工廠長大的我忍不住泫然欲泣。如果台灣也有這樣的博物館就好了,我在心底暗暗地想。

棺材工廠博物館(the Coffin Works)
創辦人:Newman Brothers
地點:Birmingham, United Kingdom
落成:1894 年

03 電影《新宿小偷日記》 / 《新宿泥棒日記》

搭配情境:對生活感覺到憤怒,卻只能壓抑的時候。

推薦者|黃曦
寫作者。現任《釀電影》編輯,《飛地》企劃總監。文章散見於《釀電影》、《聯合文學》、OKAPI 等。

我們在作品裡淚眼婆娑的時刻


插畫/Xin ©Shopping Design

大島渚拍《新宿小偷日記》時,正是六〇年代日本全共鬪時期,片子以新宿廣場和紀伊國屋書店於焉展開,最後以大島真實紀錄下的騷亂事件作結。除了男女主角之外,書店社長田邊茂一、性學家高橋鐵,創造社與狀況劇場的一眾演員,皆於片中以偽紀錄片、劇中劇之方式,演繹本真的自己。

川本三郎寫《我愛過的那個時代》引「從此以後/我們/長大了/曾經是小孩/的我們/大家都長大了」一詩悼念運動期間逝世的學生與失落的青春;大島渚反覆於片中引出一曲吟唱「如果我還只是孩子」云云,以及片中一段劇場式的獨角戲:梅子在聚光燈下將書堆成小山,於此同時,每一本書以畫外音朗誦其中片段,西蒙維爾提及貧窮的最深處即是神秘、絕望與低俗。

吉本隆明談及孤獨使他去到無關靈魂之地,亦讓他憤怒;魯迅寫《為了忘卻的紀念》悼念柔石與其他青年作家——那是從上一個時代延續至這一個時代的憤怒——同時,亦是我們與大島渚沒能雍有涅槃的自由之因,正是因為對生命還有不捨。是以,小偷的日記,是行在愛與希望之街,面對青春殘酷物語,仍有愛,對世界的愛。

《新宿小偷日記》 / 《新宿泥棒日記》
導演:大島渚 編劇:大島渚、
田村孟、佐佐木守、足立正生
出品年份:1969 年
製作單位:創造社

04 書籍《Intermezzo》

搭配情境:對生活感到無力與迷惘的日子。

推薦者|雨城
多年在網路上分享書評與文字,文學與社科書愛好者,台灣莎莉魯尼民間後援會會長(?)平時出沒 Instagram。

我們在作品裡淚眼婆娑的時刻

Intermezzo

插畫/Xin ©Shopping Design

愛爾蘭小說家莎莉.魯尼,在她最新的第四本小說《Intermezzo》中,繼續她最擅長的:捕捉千禧世代的迷惘。故事圍繞彼得與伊萬兩兄弟,各自面對喪父的過程。這份失去迫使兩人面對至今為止擱置的生命課題,其中大哥彼得的掙扎格外觸動我。喪父之痛提醒了彼得過去這些年更多的「失去」,讓三十多歲的他驚覺:這難道就是我的人生──不,餘生了嗎?曾經擁有那麼絢爛的青春與未來的寬廣,而今失去這一切後,該怎麼繼續活下去?

這段從失去到其後種種失序的描寫,與魯尼過往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世界動亂,主角渺小無力;失去如斯龐大,一時間吸引了所有的目光。而時間繼續前進,角色們終會在日常的實踐中,找到並重新定義一方能夠挺身守護的「世界」;彼得也在小說尾聲學會移開視線,看見並把握生命中尚未失去的關係及事物。

這正是魯尼的小說吸引我的地方:我們跟著小說角色一同走過,那些對世界與生命感到無力的日子。而生活隨閱讀推進,九月底上市的《Intermezzo》,讀完已是十一月初;闔上書頁,為自己加一件外套,如同小說結尾:我們終究還是能為自己的生活,做點什麼。

《Intermezzo》
作者:莎莉.魯尼(Sally Rooney)
出版社 / 製作單位: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05 專輯《DOOPEE TIME》

搭配情境:需要新的靈感的時候、半夜無聊的時候(會立刻讓夜晚變得非常有趣喔!)

推薦者|曾稔文 Ami Tseng
DSPS 主唱、DJ。2014 左右開始寫歌,2019 開始 DJ。到處打工,是 PAR STORE 店員、唱 solo、也接企劃和主持、文字的工作。最有熱情的事:美食、音樂、人類、神秘學。

我們在作品裡淚眼婆娑的時刻

Doopee Time

插畫/Xin ©Shopping Design

這是一張可愛且瘋狂的實驗、電子、拼貼專輯。我在幾年前喜歡上《DOOPEE TIME》,因為它很神秘、美學可愛又奇特,聽著聽著從新鮮、到甚至有些發毛、其中卻也有讓人想哭的部分。情緒、敘事和音樂畫面非常豐富且難以預料。

前陣子幸運地在網路上買到了實體專輯。我第一次翻開歌詞本和音樂從頭到尾聽了一遍。進入《DOOPEE TIME》的瘋狂世界裡,我發現這是一個具有完整脈絡與世界觀的長篇故事。

專輯圍繞著兩個女孩 SUZI 和 CAROLINE,用簡單的語境不斷地討論生活的本質、愛、時間與空間。全曲目有著大量的拼貼、取樣和對白,不斷和音樂穿插來推進故事。這一段旅程難以言喻,很像「聽」了一部夢幻又恐怖的科幻片,我實在沒有經驗過這樣的聆聽體驗。

這張專輯在 1995 年發行,由鋼鼓演奏家、實驗音樂大師 Yann Tomita(ヤン富田)所製作,據說其中 CAROLINE 的聲音演出、是來自從 90 年代活躍至今的 Buffalo Daughter 的主唱 Yumiko Ohno(大野由美子),由她的聲音下去重新運算成像小朋友的聲音(難怪大家都沒認出來)。《DOOPEE TIME》真的很像一張來自未來的專輯,30 年後聽還是非常前衛與創新。

我想每個人都能在這張專輯的故事中詮釋出自己的版本、投射出自己對生活的疑問和情感。就像 CAROLINE 和 SUZI 不斷聊到的主題:「生活不是只有那些好的時光吧?」「是啊,但那也代表生活不是只有失落啊。」

《DOOPEE TIME》
藝術家:DOOPEES
製作人: Yann Tomita(ヤン富田)
發行:Oct 20, 1995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4/BEST100・未來將留給觸動人心的,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